從當今社會的醫學角度看佛法 / 英文研經班 / Jacques Joubert

神經專科醫師

最近有二個事件在現代資訊的傳播下傳遍全球。對身為一個醫生的我而言,這是一種證 據,證明在科學唯物的觀念外,的確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領域,影響著我們的身理與心 理。

第一個事件是:一位年老的西藏喇嘛在紐西蘭往生,雖然已開立了死亡證明,過了兩個多星期,色身竟然沒有腐壞的跡象。第二個事件是:一位法國天主教修女罹患了嚴重的帕金森氏症,舉步惟艱,在她向約翰保羅教皇祈禱許願之後,竟然完全痊癒了。身為醫生,對人體死後數小時內產生的物理變化,和罹患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是很容易評斷的。

在這兩個事件中,對這些自然界現象的改變我們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,然而它們卻提供了一條線索;有另一度空間能凌駕於色身之上。此外,這事件中的主角都有深厚的宗教傳統做為基礎:前者是佛教徒,喇嘛的生活有著經年的觀行與心念的訓練;後者是基督徒,信心與祈願扮演了核心角色。兩件事都意味著相似的真理,也因此,我來到了寶林禪寺,在禪修課裡學習亙古的智慧與禪修。

這兩個事件引發歐美最負盛名的幾所大學對全新科學的探討,此項探討正在發展並且愈來愈有進展。訊息顯示,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研究佛教修行的成效,驗證了我們的心與意識,這個無法眼見的部分以某種方式影響腦部,而且它的影響可以客觀地測量出來。不僅如此,我們心念的運作和正向的情緒—如同佛陀所倡導的一樣—對身體的免疫系統的確有正面的影響,並使得腦部與心臟產生互動作用。這是第一次把以往認為無法測量,而現今可以在實驗室裡測量出來的內在世界,做如此徹底的檢視。

這個探討的領域稱為「冥想神經科學」。神經科學家們正在進行以修觀為基礎的研究,以佛教為主,並以神經科學目前最先驅的技術與觀念,特別觀察腦部如何透過純粹的心智訓練得到改變。威斯康辛大學的Richard Davidson 教授說,腦部竟然是個依經驗而產生改變反應的器官,也就是說,刻意運用心理策略可以持續地改變腦部的結構和精神的狀態。雖然禪宗不直說,但是禪修班裡要“背誦”【八大人覺經】就暗示了這種功效。現在科學證據顯示:透過腦部為媒介,心與外在世界似乎有著雙向互動。果真如此,這對身心健康可能有重大的後果,對整個社會而言也有相當的影響。

基因,是遍佈全身所有細胞的蛋白質,影響著身體每個部位的運作,包括腦在內。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,基因是會受經驗影響的。經驗包含了所謂內在活動,如念頭和情緒,以及外在的活動,如語言文字,都會影響到基因的運作,事實上是它能改變基因的運作。這一點對腦部功能有著重要的含意。「據載,沒有任何一項已知的方法,比從行為中干預更能有效地改變腦部。」這一點呼應了佛教的基本觀念和修行。二千多年前,佛教就已使用這個心的實驗室探究活得更和諧、更快樂的方法,其主軸之一在於佛陀所教導的苦諦與滅苦之道二個真理。在過去,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一直都著墨在研究負面的心念。如今這盞探照燈轉向了,照到最重要的正向情緒之一,如果我們有效地運用這種正向情緒,將可以改變個人乃至於整個社會。

科學家們的焦點放在「慈悲觀」。這項研究的對象是長期的修行者,主要是僧侶,他們已經有系統地修習慈悲觀多年,在這個領域被識為專家。另一組用來做研究比較的是只經過一個星期慈悲觀練習的居士。這個觀行是沒有特定對象的慈悲觀 — 這種禪修是將愛與慈悲遍滿心中,沒有所觀的對象。利用核磁共振研究顯示:長期修行者與初學者比較起來,有顯著的不同,在共振儀上的圖像出現較多的活動紀錄。以此推論,修慈悲觀會導致腦部發生一些事。就我而言,禪修的成效極大,又可以輕易地用物理儀器測量出來的,若把禪修的法門推廣出去,對於廣大的群眾將能發揮正面的效益。

雖說上述的這些醫學斬穫本身,並不是為什麼一位醫生值得與寶林結緣、參加禪修的理由,然而它們確實指出我們所學習到的禪修法門,不僅是影響這念心的有力方式,並且透過心靈,對我們的腦部希望也能產生永久的、好的結構變化,以幫助我們減輕自身與一切眾生的苦惱。